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以下简称“中国起源作物项目”)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作物基因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管理培训班”,并开展“国际小米年”推广活动,交流谷子文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谷子产业发展,并推动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培训班由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主办,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张家口市农业农村局和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承办。
2023年是由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国际小米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是全球庆祝“国际小米年”的牵头机构。结合“国际小米年”与项目内容,本次活动围绕主题“赓续千年谷子文化 夯实万代粮食根基”展开。会议邀请多名专家对参会人员进行培训,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会长李顺国研究员作了“河北省谷子地方品种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报告。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河北、黑龙江、辽宁等项目地管理人员,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代表等共计120余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小米能够提供可负担、有营养的膳食选择,不仅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还能在推动适应气候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大力度推广种植,这也是“国际小米年”的目标。会议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中国起源作物项目的实施,示范推动了水稻、谷子、燕麦和大豆四大中国起源作物地方品种保护工作,不仅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通过挖掘老品种独特优势,传承了传统农耕文化,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2020年,在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中国农业农村部合作,启动“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旨在通过加强政策环境和长期激励机制的开发与示范,实现中国起源全球重要农业和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农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主流化。项目以水稻、谷子、燕麦和大豆四种中国起源并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地方作物为目标物种,以云南元江、河北张北和宣化、辽宁开原和黑龙江穆棱为目标区域,通过参与式活动,增加传统品种市场附加值,促进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主流化,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计,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