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位于长治市北郊,始建于 1942 年,其前身为“晋冀鲁豫边区农业试验场”,先后 23 次易名, 1979 年改称现名。 60 多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由一个农业试验场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省级农作物专业研究所。拥有国家谷子改良分中心,国家现代玉米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岗位专家。全所下设行政科室 8 个,研究课题组 13 个,在职职工 141 人,在职人员中,有专业技术人员 68 人,硕士生 17 人,博士生 2 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员 59 人,副研以上高级研究人员 17 人,中级研究人员 28 人,初级技术人员 18 人。有 6 人在国外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主要从事谷子、玉米、小麦、大豆新品种选育与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旱作农业研究、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推广、农业科技咨询、开发服务等。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近年来年承担国家、省、院(市)各级研究与开发课题 50 多项。先后完成重大及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150 多项。累计推广面积 2 亿多万亩,创社会效益 74 亿元,为山西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根据生产要求,选育出了一大批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谷子品种有:晋谷 1 号、 2 号、 3 号、 13 号、 14 号、 15 号、 16 号、 19 号、 22 号、 27 号、 30 号、 32 号、 35 号、鸟谷 870 、长谷 2 号、 4 号、长生 04 、 06 、 07 、长 0301 、长农 0302 、长农 35 号、 36 、 38 号、 39 号、长杂谷 2 号等 26 个品种,其中晋谷 16 、 22 、 27 、 35 号、长农 35 、长 0301 ,长生 07 为国审品种,晋谷 1 号、 2 号、 14 号、 16 号、长农 35 号等年推广面积都超过了百万亩,分别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技进二等奖。近年选育的晋谷 35 号、长农 35 号、 36 号、长谷 4 号等新品种获全国一级优质米,长杂谷 2 号谷子杂交种的成功选育实现了我国中晚熟区谷子杂交种的零突破,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研究出了“晋庄旱地谷子高产栽培技术”、“王公庄旱作高产稳产配套技术”、“旱地玉米秸秆覆盖技术”等一批在全国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最新研制的谷子化控间苗技术省工节本操作简便,是谷子栽培上的一大发明创造,对需要间苗的其它小粒作物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基础理论研究通过模拟谷子的长、短光照处理,对谷子的光反应特性和温反应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明确了谷子的生态适应特点,主持完成了全国谷子生态区划和山西省谷子生态区划。
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对影响谷子生长的谷瘟病、白发病、黑穗病、钻心虫等多种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各种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研究,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已经建立了谷子无性系变异繁殖体系,初步掌握了谷子的转基因方法和鉴别方法,创制了抗真菌病的谷子种质;分子标记研究,进行了谷子种质的 DNA 多态性分析,为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农产品深加工研究,研究出了小米系列饼干和神农牌优质小米,正有待于大力开发。
在加强科研的同时,注重成果转化,把科技第一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采取以点带面,技术组装,近来年,取得明显成效。组织推广谷子五改技术、旱地玉米膜侧晚播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旱地玉米秸秆覆盖技术等十几项新技术。在生产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旱地玉米秸秆覆盖技术被列为全国旱作技术典范之一。获得多项省科技进步奖和技术承包奖。广泛开展科技宣传与咨询,积极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大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在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