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华北区信息员培训
及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衡水市召开
9月17-18日,由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研究室主办、衡水综合实验站承办的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华北区信息员培训及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衡水市召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王慧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处处长岳增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所所长宋银芳、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副所长李科江出席了会议。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部分岗位科学家、华北区综合实验站站长、各示范县信息员、部分农业局局长、技术站站长、种植大户、企业、合作社、团队科研骨干共计102人参加了会议。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体系综合研究室主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王慧军教授就“小谷子如何变成大产业”做了专题报告;谷子加工岗位科学家张喜文研究员、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程汝宏研究员、病虫害防控岗位科学家董志平研究员分别就“谷子产后加工现状与发展方向”、“谷子轻简生产技术”、“谷子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做了报告。产业经济岗位信息负责人就“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信息平台建设进展、信息填报系统填报培训”做了培训。企业代表、主产县代表就谷子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做了典型发言。
参会代表到景县观摩了谷子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河北景县津龙公司从谷子简化生产、小米开发、谷草饲用、有机肥等方面形成了谷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随后各位代表观摩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深州实验站。
本次会集专家报告、基地考察、技术培训、研讨观摩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会代表不仅学习了信息填报知识,还了解了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趋势、先进技术。通过观摩津龙公司谷子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路。参会代表对本次会议的组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衡水会议的召开对今后体系信息工作、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华北区信息员培训
及产业发展研讨会会议纪要
会议名称: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华北区信息员培训及产业发展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1年9月17日—18日
会议地点:河北省衡水市衡湖宾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
主办单位: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研究室/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承办单位: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实验站
参加人员: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处处长岳增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所所长宋银芳、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副所长李科江、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研究室岗位科学家王慧军、张喜文、张玉宗;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程汝宏;植保岗位科学家董志平;华北区综合实验站李明哲、陈素省、栾素荣、田伯红、刘金荣、李君霞6名站长;各示范县信息员、部分农业局局长、技术站站长、种植大户、企业、合作社、团队科研骨干共计102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目的:
第一,针对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信息员调整、填报内容调整,对信息员进行填报系统的培训,促进国家谷子糜子信息数据发布及时、有效,为体系专家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二,从产业链角度研讨小谷子如何变成大产业;第三,对本区域岗位专家、试验站长、主产县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信息员进行新技术培训。
会议内容:
1、专家报告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体系综合研究室主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王慧军教授:小谷子如何变成大产业。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产业化岗位科学家张喜文研究员:谷子产后加工现状与发展方向。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科学家程汝宏研究员:谷子轻简生产技术。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岗位科学家董志平研究员:谷子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2、信息工作培训
产业经济岗位科研骨干李顺国副研究员: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信息平台建设进展。
产业经济岗位科研骨干赵宇助理研究员:信息填报系统填报培训。
3、企业代表发言
河北武安华瑞农源总经理、董事长郭超:介绍了华瑞农源现状及今后设想。
4、观看专题片:河北武安谷子产业发展概括
5、谷子循环经济产业基地观摩:景县津龙公司谷子轻简生产技术基地观摩、循环经济模式考察。
6、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所深州实验站考察。
会议成效:
1、专家报告从产业发展角度: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如何变成大产业;从技术角度:病虫害防控、轻简生产技术、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培训,使示范县技术骨干、农业局领导、种植大户、企业等参会人员全面了解了谷子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趋势、先进技术。报告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2、信息填报培训使信息员既明白了信息搜集的重要性、信息填报程序,又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及网络填报知识,培训效果好。
3、本次会议参观考察了衡水津龙公司,从产业链角度了解了谷子种养一体、简化栽培谷子品种及轻简生产技术、谷草、牲畜粪便利用、打造小米精品等谷子循环经济模式,开阔了眼界、启发了大家将小谷子做成大产业的新思路。
4、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一次高水平的会议,培训交流,网络构建,现场观摩为一体,内容丰富,成效显著。
小谷子如何做成大产业
王慧军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经济岗位专家)
实事求是地说,我对谷子的问题研究的不深不透,进入体系后开始思考一些问题。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是今后谷子产业怎么发展,今天我就《小谷子如何做成大产业》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产业经济针对大作物的研究很多,比如说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玉米,为什么这些作物的研究多呢?一个原因是它们都是大作物,统计资料完整,容易研究,还有就是这些作物是世界性作物,有的作物外贸依存度高。以大豆为例,大豆不完全算大作物,但是去年我国进口的大豆是5400万吨,在我国整体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大致占到30%左右,所以说中国的食用油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我国每年大豆产量在1500万吨左右,而进口就要5400万吨,大豆的外贸依存度很高,所以大家非常关注,同样还有棉花这样战略性的物资,现在大家又开始关注玉米。当前国内猪肉的价格居高不下,大致拉动国内CPI 1.2%-2%,有人玩笑说如今的通货膨胀就是一头猪折腾的。猪肉的主要问题是饲料问题,饲料的主要问题是玉米问题。所以我国由一个玉米的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过去玉米杂交种控制在中国人手中,过去我们有两个8,一个是农大108,一个是郑单958,加上山东的掖单号,大致占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的70%以上。郑单958曾一度占到播种面积的50%。掖单号玉米也曾经占到过40%以上的记录。但是近几年国外大的公司进入,先玉335现在与郑单958平分秋色,并且还有大的上升趋势。所以形式严峻。今年5月份在湖南召开国家种业大会,以往惯例是农业部副部长出席会议,而今年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了种业大会。会上大家一直在讨论怎样振兴中国的种业。现在的种业情况是蔬菜种业几100%控制在外国人手中,果树中国品种不占统治地位。我们的粮棉油、肉蛋奶、瓜果菜、糖蚕麻,这些农产品的种业控制在中国人手中的比例已经很小。以往认为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可以得到很多的实惠,但是加入WTO以后如果这些自主的知识产权不控制在自己手里的话,这个前景不妙。以蔬菜为例,蔬菜种子以往基本上是按斤和两来卖的,国外种子进来以后是以粒来卖的。我们一两的价格相当于人家一粒的价格,在国外抗虫棉进入中国之前,棉花种子价格在3元左右,而抗虫棉进入中国以后,抗虫棉种子的价格卖到了30元钱,一下高出我们的十倍。所以说这些大作物的种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着急。国家打算打造10个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的种业集团,河北省也即将出台如何加强种业发展的意见,河北省打算打造几个能进入全国100强的种业,其中有一个就有杂交谷子。谷子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传统作物,七八千年以来是我国北方的主粮作物,而现在谷子沦为一个粗粮作物、辅食作物,关键问题是谷子还没能成为产业,更别说是大产业了。那么谷子作何做成一个产业呢,今天我就想就怎样将一个历史上的大作物,现在的小作物,如何做成一个大产业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
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历史上重农学派提出来的。农业社会中只有农业是产业,其他各行各业还不是产业。现在分为一、二、三产业。在农业社会中,工业叫手工业,还不能称其为一个产业,只有农业成为产业,因为农业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如果没有农业的话人们就会饿肚子,所以在中国进入殖民地半殖民地之前,只有农业是产业。但是自从人类步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产业实现了转移,到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候,只有工业变成产业,其他的也不在算产业。农业退出了,服务业还未发展起来,所以只有工业叫产业。在英文中产业和工业是一个词:industry。说明产业发生转移,有了工业。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性产品生产的行业。现在这个定义又在延伸,如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现在出现了创意产业,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也出现了大量的产品,比如说股票、期货等证券也做为产业的形式出现。所以讲小谷子变成大产业的时候要先弄清产业定义,哪些是产业,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将哪些内容内涵包含进去才能叫做产业。
在经济学、生产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中用的最多的产业这个词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即所谓的一二三产业。现在又出现了产业化这个词,产业“化”了以后才能是产业。那么什么是产业化呢?用词典性的解释就是指要使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产业与产业化的不同,第一,在于产业化里要有企业,没有企业就很难说产业化;第二,是要有组织,一个人种了一亩谷子,我这叫谷子产业,这不行,必须有组织在里边;第三,更重要的是产业要到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过去我们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先行主要讲的就是谷子和谷草,所以它是社会承认的规模。如今进入到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没有谷子战争仍然可以打,所以谷子没有达到社会认可的规模程度,所以成不了产业。这里有一个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过程,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能成为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热门词汇,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基础的所以应该是利润率是最低的,甚至是弱质产业,是“三口百会”农业等等。所以,为了农业的地位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呢?第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也要进入市场,过去农业进入不了市场,完全是计划配置的;第二,要以效益为中心,总说农业是弱智产业、低效产业、人们不愿从事的产业,那么农业的地位永远提不高,所以叫做“三口百会”农业,就是口头、口粮、口号,开一百个会也解决不了一个问题的产业。不是以效益为中心的,都是低效的,地种荒了却发财了,地种好了却没钱了,这就不能形成产业化。第三,是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的,要有企业的拉动。第四,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定义往往很难理解。也知道怎样做才叫农业的产业化,怎样操作,内涵是什么?理解不了。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白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咖啡豆定律”。一杯咖啡是三个咖啡豆价格三分钱,咖啡豆磨成一袋咖啡价格一毛钱,一袋咖啡冲成咖啡价格是一块钱,若是在五星级的饭店里喝这杯咖啡,这杯咖啡与普通咖啡馆里的那杯咖啡内含没有多大变化,但它的价格是十块钱。简单比喻三个咖啡豆是种出来的,是农业经济,农业经济就值三分钱。今年丰收了多收获一个咖啡豆那就是四分钱,明年因气候或市场原因减产了,减了一个咖啡豆那就是两分钱,所以农业没进入产业链条,只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话,你总在三分钱左右波动。咖啡豆磨成一袋咖啡的过程是工业的加工过程,为工业经济,其价格是一毛减三分是七分钱。冲成一杯咖啡卖出去的过程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价格是一块减一毛钱是九毛钱。在五星级饭店里喝的咖啡与其他咖啡没有实质区别,区别在于五星级饭店的老板敢卖十块钱,喝咖啡的人敢喝这杯十块钱的咖啡,喝的是我的价值,喝的是我的经济实力,这就是进入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价格就是十块钱减一块钱是九块钱。农业要是只在基础层面做,将永远在三分钱的波动线上。若是将农业做成了知识经济,就可以在十块钱里面参与利润分配。所以说小谷子要做成大产业要在知识经济这个范畴里面来做,而不单单是增产、减产问题,这就是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小谷子要变成大产业就应该从传统的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进入到知识经济范畴才能变成大产业。
谷子有过辉煌的历史,它哺育了我们中华民族,谷子为解决中国人的饥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华民族能强立与世界之林,跟谷子有很大的关系,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考古证据上不论是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考古学上认为谷子的历史有8000多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又因为黄河的改道,谷子种植区域扩大,所以它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科学证据上说,中科院的一个课题组发现武安磁山遗址中的谷子的距今的历史是8700年。谷子自驯化、栽培以来,一直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到春秋时期上升到首位。《齐民要术》记载粟类品种达107个,超出其它谷类品种数量的总和。那时谷子就分为了早熟、晚成、高产、耐旱、抗虫、味美等品种。唐代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但主要栽培区域则在黄河流域,尤以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最为密集,河西走廊、巴蜀地区谷子种植面积也很大。唐朝后期,谷子产量开始下降,主要原因是麦类的原因,最初的不是小麦而是大麦,麦类兴起的主要原因是轮作的原因,我国田园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始于汉代,盛于唐代。黄河流域粟麦轮作倒茬,麦子产量超过谷子,谷子地位开始下降。另外历史上没有得到考证的是,唐人以胖为美,麦子淀粉含量高,能量高,唐代认识到食麦可使人“肥健” 因而食麦盛行。唐代开始以麦代粟,人们体胖,这是谷子在唐代衰落的主要原因。
产业的发展也要从文化挖掘开始。谷子在古代还有很多的寓意,粟可作为救国救民的军粮,“粟米之征”即指谷子是军粮。此外谷子还是俸禄和封赏,一直延续的抗日战争年代谷子还作为俸禄。谷子还曾作为货币,古代以粟为币,全国所有之粟,以一部分供民食,以一部分资币材。小米也是古代补官拜爵和减刑免罪之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买官卖官。元代在陕西要想授从七品,须入粟一千五百石以上,而在江南则要入粟五千石以上。明成祖朱棣命北平州县弃官避靖难兵者朱宁等二百一十九人入粟免死。明武宗时,富民纳粟赈济,千石以上者表其门,九百石至二百石者,授散官衔,得至从六品。
讲完谷子的光辉历史,我们再讲一下谷子现在为什么不行了。谷子生产的滑坡,开始于解放初期(见下图)。
1949年全国谷子面积有1.5亿亩,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谷子生产面积快速下降,目前全国播种面积只有2000万亩左右,逐渐沦为粗粮、辅食、配角作物。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第一个原因是谷子单产问题。在1949年谷子、小麦、玉米单产在一个水平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小麦单产超过谷子,主要原因是在那个时候的小麦发生了绿色革命,主要是矮杆小麦出现了,矮杆小麦可加大密度,单位面积群体产量增加,与谷子单产拉开了距离。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玉米单产超过谷子,主要原因是玉米杂交种在我国的推广。最初是品种间杂交种,随后是双交种,目前发展到单交种。小麦和玉米单产快速的提升,谷子单产上升缓慢。
第二,谷子的生产方式没有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这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用以上“六个用,三个高”来衡量谷子产业,会发现没有跟上时代步伐。谷子种植没有摆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景象,谷子从播种到收获基本上还是依靠人力畜力,谷子播种用的耧与汉代的耧差别不大。而其他作物机械化耕作已有很大进步,例如小麦的机械化收获,以前三夏要忙一个月现在七天基本上都结束了。马铃薯耕作也进入了机械化,我在张家口考察看到当地马铃薯是机械化播种、喷灌、收获,农民在地头待着一亩地可收入三千块钱。而谷子从播种、间苗、收获、脱粒过程的机械化程度低,这样怎么能做成大产业呢?这是我们大家要考虑的。
第三,创造消费不够,产后加工落后。谷子产业这样做那样做还是小米,从小米饭到小米粥。消费以原粮为主,方式的单一导致消费驱动不足。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食物多样化,小米消费进一步减少。像北京那样的大城市生活的人早晨上班本来就紧张,人们哪有时间熬小米粥。现在小米停留在老太太对以往的小米粥回忆之中。谷子在产后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研究水平低,产品匮乏。对比玉米的产后加工有一千多种产品,而谷子就少之又少。无法有效开拓市场,进一步减少了谷子消费量。做的比较好的是河北武安、河南林州、陕西米脂、内蒙赤峰、湖北襄樊、甘肃庆阳的小米,不管是包装、宣传等等做的都不错,但还是小米。即使做到了无公害、绿色、几A级的,但产品仍然还是小米。
第四,产业组织水平低。谷子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多是散片、散点种植,谷子的产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就是公司、基地加农户这三家往往加不起来,三家之间的利益分配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反而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博弈经济。在一些企业建立的基地中,缺乏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以谷子为主的专业合作组织很少,农民与企业对接困难。
第五,鸟害也是谷子种植面临的一个问题,越是面积小鸟害越厉害,鸟害越厉害种植面积越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再看一下谷子现在单产现状(见下图)。
1949年谷子单产是56千克/亩,1996年最高是157千克/亩,现在谷子全国平均单产就在300斤/亩左右的水平。从谷子总产来看最高是1952年的1153万吨。最低的是2009年是总产只有一百多万吨。人均消费,最高时我国每人每年消费小米20公斤,现在人均每年1公斤左右,这就是谷子现在的消费动力不足的现状。我们再来看看主产省的生产情况,山西最多将近350万亩,内蒙不到300万亩,河北280万亩左右,辽宁170万亩,陕西130万亩左右,其他个省都是几十万亩。全国谷子的播种面积不足河北省小麦耕作面积的一半,河北省小麦面积是3600万亩,玉米达到4700万亩,河北省谷子面积相等于玉米面积的二十分之一。我们将谷子面积大于5万亩县列出来不超过30个。我们也研究了世界生产与贸易统计中粟的种植面积,要注意这里不单单指谷子,还包括糜子、珍珠粟、苔芙等等统称为小米。再来看看生产效益情况,效益比较中若是将人工的费用加上计算,全国三大地区中华北地区效益最大808.71元/亩,东北最低295.17元/亩,可能当地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较低。 这是2010年填报上来的数据,准确性有待下一年的修正,但是趋势是这样的。华北最高,西北次之,东北最低。2010年我们做了亩效益调研情况,谷子的纯效益比玉米高,但是按照今年玉米1.2元/斤来看,现在谷子的效益估计比不上玉米。玉米种植省事,种谷子费工费时,人们就更不愿种谷子了。谷子种植大户调研,从去年的情况来看谷子的效益还是比较高的。2005年开始开始做了小米批发市场价格的跟踪。从2005年开始小米批发价格走高,2008年突破5元/千克,2010年达到6元多,现在又在5元多。我们也跟踪了几个集散地,比如辽宁省建平县朱碌科镇是全国知名小米集散地,年销售小米20多万吨。产品分高中低多个档次,部分产品进入国内各大超市,间接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藁城马庄小米集散地是华北最大的集散地,从业人员2 300余人,形成了以华北为依托,经销网络辐射全国的马庄小杂粮批发市场和华北最大的小杂粮集散地,主要的谷子从内蒙东北调运,年交易额达3.8亿元,年销售小米30万吨,农民可增收近500万元。但是这么大的加工规模加工条件和设备却十分简陋,就是碾米分出米和糠,做的好的是进行品质分类,还有部分做不同的包装,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我们还跟踪了河北省孟村小米集散地,河北省蔚县吉家庄镇杂粮中转站。全国小米加工企业认证情况是达到无公害认证的是107家,绿色认证的是78家,有机认证的是83家。无公害认证黑龙江最多46家,绿色认证山西最多27家,有机认证山东最多26家。出口数据包括谷子、黍子、糜子,这些数据可能不很准确,但是总的来说出口量还是极其有限大致在4万吨左右。
要把谷子做成大产业就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第一,谷子不再是低产作物,谷子低产限制了产业的发展,谷子必须追求高产。第二,谷子要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谷子不能再是费工作物。第三,谷子产业链条要延伸,不能只是喝小米粥,要扩大消费。第四,谷子不仅仅是抗旱耐瘠作物,以往我们可能把谷子的抗旱耐瘠薄宣传过度,谷子从粮食主产区退出,逐渐走向干旱贫瘠地区。河北黑龙港流域历史上是谷子的主产区,曾经有400多万亩,现在估计最多也就40万亩。现在这一地区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谷子却减少了,谷子都进山进坡了。谷子虽然抗旱耐脊,但是谷子在水肥条件好的地区产量还是高的,所以这种理念我们要逐渐转变。第五,谷子要规模化种植,要跟上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以上几个问题不解决,发展谷子产业就有很多的难度。可喜的是我们现在都在做一些事情,在逐步向谷子产业靠拢。谷子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做成一个大产业。首先,我们要发掘谷子的历史,历史上谷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为什么谷子没有发挥重要作用呢?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生产水平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为什么没有跟上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谷子还是中国的传统作物。跟上步伐就是要做世界性的作物。水稻、小麦,特别是玉米都还世界性的作物。我们总是想谷子是中国的传统作物,但是中国的农业科研水平不高,再加上产后加工的问题,与世界的水平有很大的距离,不是由全世界的农业科研来参与的话,谷子发展还是受到限制。我国谷子科研队伍从“八五”至“十五”大部分散掉了。到产业体系成立以后谷子的科研队伍得到回升壮大。谷子抗旱耐瘠、营养丰富的特点与如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直接联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使谷子又焕发它的青春。近些年来干旱日趋严重,杂粮饮食的升温,以及畜牧业的发展也是谷子产业发展潜力加大。
如果在这种极端土壤的条件下,玉米小麦基本上没有产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时候谷子有其独特之处,特别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上。现在河北省可利用水资源大概在170亿立方,但是现在消耗的水的量是220亿立方,缺口是50亿立方,到2020年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的时候大约需要240亿立方,与170亿立方相差70亿立方,这70亿立方水没有来源,虽然现在有南水北调,但是最多也只能给河北增加35亿立方水,还有35亿立方水没来源,这样可能从农业上来减。那个时候南水北调河北出水口的水价是多少呢,2006年水价是5元/立方,现在可能要7元/立方。以7元/立方为例,种植小麦浇3水,每亩每次50立方,3水需要150立方时候还浇不浇水?玉米需水的灌溉用水和自然降水是一比一的关系,玉米也有两次必须要水的时期,一次是播种出苗,还有一次是卡脖旱的时候,总要浇一次水,这两次水也在70立方左右。以小麦玉米这种种植制度,河北或者说华北平原还能坚持多久,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河北省提出现在要搞700亿斤的粮食产量,对于这个我是不赞成的。我做了建国五十年的分析,河北省人均粮食产量800斤是最适合的,日子最好过的时候,超过800斤都出现问题,7000万人口,粮食产量560亿斤,再有40亿斤的富余,粮食总产600亿斤就合适了,为什么要搞700亿斤,河北省的水资源支撑不了。这样的话谷子在黑龙港区域还是有发展的空间的。现在沧州最深地下水已经用到了700米,用上万年前的水,一方水生产一千克小麦,这种事值得不值得做?
第二,是品种选育的方向问题。我认为第一个方向是优质营养功能强且适合企业开发的品种,毕竟谷子已经退出主流作物,必须考虑市场的问题。要有适合加工的谷子品种。还有就是适宜简化栽培的品种,适宜机械化操作的品种。另外就是杂交种,杂种优势一定要利用好。再则就是饲草专用品种,畜牧业的发展标志着农业的发达程度,因为种植业的生产,畜牧业的转化,微生物的分解是一个生物链。过去谷草是饲养军马,现在谷草能不能饲养牛羊兔鸡等等。
第三,生产技术方面的发展方向我觉得应该向水地高产方向发展,如果谷子的产量是玉米的产量的70-80%的话,其效益就比玉米高,在水地就有谷子发展的余地。旱地发展水高效的集成技术,特别是自然降水的高效利用。
第四,农机农艺结合的问题,简化生产技术是谷子生产的主导方向,我们要开发谷子生产全过程的农机具。此外,病虫草鸟害的综合防治技术问题,这是为谷子产业发展的保驾护航问题,必须解决好。
第五,谷子产后加工问题。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开拓大众消费。要让人们知道谷子产品的好,更要食用方便,比方说小包装小米食用保存就比较方便,不要搞大包装。可以将谷子与其他谷物结合开发营养平衡,食用方便快捷的食品。要细化消费人群,开发适用青年人、老人、孕妇、幼儿以及适合国家战略储备和应灾应难等等需求的功能食品。
第六,产业组织及粟文化宣传问题。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创新支撑、农民参与的产业组织体系。我给我的研究生提出一个任务就是加强宣传、深度挖掘粟文化内涵。这里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智慧与食用小米有很大的关系。种谷子的劳动强度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定说的是谷子。充分挖掘谷子营养平衡的保健功能,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确实比其他的作物研究落后。我们要在各种场合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谷子的宣传。
谷子产业发展有成功的范例。比如:山西沁州黄做得就很好,有大企业的气派。沁州黄充分挖掘粟文化,打造特色的企业文化。联系到汉武帝与沁州黄的渊源、康熙皇帝御封沁州黄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知名品牌打造和系列产品开发。他们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产业体系结合。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小米营养粉。他们的生产车间基本上达到了GMP规程,开发出“谷之爱”这个产品。另外,迁安的一个女大学生创业,成立迁安乐丫农产品公司,通过将传统的石磨与GMP车间相结合,冷压冷磨完全标准化生产出高营养小米。他们将小米细分为白小米、绿小米、小香米和富硒小米等等。一袋装一两多,一次可以吃一袋,方便保存和食用。精细分类,价格也提升了。燕麦、大麦等杂粮作物的产业化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也值得我们谷子产业借鉴。燕麦产业体系通过企业运作将燕麦打造成世界性的产品,现在的大量的外资企业参与燕麦产业的开发,做燕麦酒、燕麦饮料和燕麦补养品。燕麦与小米有共同之处,它的发展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还有就是马铃薯小作物做成大产业的启示,以往认为马铃薯难种难收难保存,但是现在马铃薯已经从种植到收获再到加工已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张家口坝上地区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2000-3000元/亩。从蔬菜产业发展也有可借鉴的,主要就是全国蔬菜市场的一体化,比如冀东果菜批发市场24小时监控全国的蔬菜价格和品种销售情况。再看看谷子的产业,把内蒙的谷子拉到河北碾成小米,再拉回东北内蒙去卖,虽然挣了点钱,但也增加了碳排放。再来看看日本的苹果产业发展的范例,从苹果的生产,筛选,清洗,涂蜡,包装等等各个环节形成规范。在苹果划分等级的时候也将苹果的生产者一起印在了包装上,建立了追溯体系。消费者选择时可以知道苹果的等级和生产者的信息。
一是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由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发展特色农业,谷子要恢复到主粮地位还有距离,现在不妨就打特色牌。最近国家将特色杂粮产业定为战略型新兴产业。河北省提出建设千万亩杂粮的目标。农业部启动国家谷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下一步可能谷子品种也将纳入到良种补贴范围。河北省已经将谷子杂交种列入粮补。
二是一批新发明成果问世了。谷子杂交种2007年专家测产最高亩产810公斤,平均亩产650公斤。这虽然是特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气候的结果,但是毕竟出现了高产典型。这就是说谷子可以和玉米去拼一拼,我看到杂交谷子亩产已稳定突破1000斤,在旱作条件下可以和玉米竞争。去年杂交谷子引起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的高度重视,今年我们已经启动了国家支撑计划杂交谷子项目。赵治海研究员不简单,敢于把自己的成果拿给总理看。现在杂交谷子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简化栽培谷子新品种冀谷31(懒谷3号),解决的化学间苗除草的问题,使谷子由费工作物变成了省工作物,小米的品质也很好。2009年在河北武安市核心示范田亩产415.69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42.52%。
适合产业化开发优质谷子品种在华北区有冀谷19、小香米、沧谷4号、豫谷15、保谷18。东北区有龙谷31 、龙谷25、九谷13。西北区有晋谷48、长农36、蒙古10号、长谷4号等等。还出现了白小米和糯小米,专业饲草谷子干草亩产1420公斤。在甘肃膜覆盖技术出现,就是膜面集雨就地入渗、覆膜抑蒸保墒增温、垄沟种植技术。渗灌技术和农机具的应用也对谷子产业发展提振了信心,特别是大型收割机收获谷子。谷子简化栽培技术,谷子化控间苗技术。以上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谷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科技支撑的基础。
三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要求回归自然的需求加大。富贵病持续增加,像心脑血管疾病,三高症等等使人们对杂粮有了重新认识。有一种观点是认为中国的人种与西方人种肠道消化的菌群不同,对动物性蛋白的消化不如西方人,像小米这样的植物蛋白含量多的食物更容易消化,所以说中国人可能不适应牛奶而更适应米粥类食品。我们国家历来讲究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的。国外没有这个说法,我们向西方看齐,饮食也看齐,使得我们的各种疾病越来越多。医学证明谷子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有食疗作用,杂粮热已在全球悄然兴起。所以目前我国人均小米年消费量为1.3公斤,若能上升到年人均10公斤,那么谷子的发展潜力就是巨大的。
四是循环经济、低碳农业、可持续农业的新要求可使谷子这一传统作物焕发青春。循环经济、低碳农业、可持续农业是世界发展趋势,在所有作物中,不夸张地说谷子正是适合这样发展的首选作物。畜牧业发展需要饲草,谷子饲草为优质饲草。环境友好,低碳农业需要减少灌溉、施肥,谷子为适宜作物。可持续农业发展需要生产、生活、生态和谐,谷子对于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都是最小的。
五是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匮乏、旱灾频发,作为应灾作物,谷子有其独特地位。谷子是节水作物,高效作物,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现在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非洲的饥饿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杂交谷子给予高度的重视。在张家口农科院建立了杂交谷子的国际培训中心。杂交谷子在非洲的十几个国家开始试种,效果不错。在埃塞俄比亚引进杂交谷子,比当地作物苔芙增产6倍。所以说非洲是谷子待开发的主要地区。
我想未来谷子产业发展的模式是“四家握手”,即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的握手。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企业为龙头,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并逐步向产业聚集区集中。充分依靠各区域的资源禀赋,打造出各自特色的知名品牌,形成的是百花齐放的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