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升级和对主食多样化、保健性需求的提升,杂粮市场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在近三四年呈现异军突起的态势。
作为第一大杂粮作物,小米价格从2012年起经历了一轮爆发式上涨,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批发市场价格从每千克4.96元上涨到11.6元,涨幅为133.87%。虽然目前价格已经回落,但还是给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从种植生产到加工销售,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行业整体对未来发展态度乐观。
然而目前,小米生产加工行业还没有出现有足够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产品开发程度也很低,绝大部分为原粮形态。一方面是巨大的有待开发的需求市场,一方面是发育水平低幼的行业现状,小米行业目前正处于决定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时间节点,同时,也可能是入市布局的最佳时机。
为此,农场君对小米的作物特点、种植技术、国内生产布局、市场流通、国际贸易、加工产品趋势等方面情况进行了梳理,为准备进入这一行业的企业,提供一个入门级的行业地图。
为何从“五谷”跌入了“小杂粮”
小米是由谷子脱粒而成的,而谷子是我国传统粮食作物“五谷”之一,是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而现在,小米却早已跌出了主粮方阵,被归入“小杂粮”的行列。
那么,小米是如何“落魄”的呢?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小米的种植面积一度达到1133万公顷,到了2012年,已经缩减至73.5万公顷,仅为全盛期种植面积的6%。
小米地位的急剧下跌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一时期,大宗作物的机械化迅速崛起,良种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也空前提高,使得单产大幅提升。1970年小麦、玉米的单产还只是谷子单产的0.81倍和1.48倍,到了2010年,已经分别达到2.44倍和2.8倍,已将小米远远抛到身后。
不仅是单产的差别,小麦、玉米、水稻口感好且用途广泛,而小米的种植却费工费时,消费渠道狭窄。市场需求的持续乏力,是小米市场地位跌落的重要原因。
近三四年,随着市场对小米等杂粮作物“养生保健”价值的逐步认可,小米种植面积出现了较大回升,到2015年,已经达到120万公顷。
作物特点
谷子在种植方面最大的劣势是费工费时,机械化难度较大,这在人工成本日益提高的当下,是阻碍小米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解决办法包括研发推广适合机械化的品种和种植制度,改装适合谷子种植的农业机械等。
另一方面,谷子也具备抗旱耐瘠薄、生育期短、营养价值高的特点。
首先是耐旱。相对其他作物,谷子可以大量节省灌溉用水,每亩比玉米节水100立方米,甚至仅靠自然降水即可生存。会造成其他作物绝收的旱灾,只会让小米减产30%以下。
其根系还有保蓄水源,防风固沙的作用,不仅是干旱地区的最佳种植作物,还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耐瘠薄则意味着对小米可以少施化肥,节约农资支出,也符合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生育期短则意味着谷子可以和豆类、油料作物等间作、套作,节约用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在营养价值方面,每百克小米中蛋白质含量达11.42g,分别比大米、小麦、玉米高出68.9%、21.5%和12.2%,脂肪含量3.68g,与玉米脂肪含量相当,是大米脂肪含量的2倍,高出小麦脂肪含量93.6%,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低于大宗粮食作物。
技术发展方向
近几年小米行业的发展扩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产技术的历史性提升。一批适合机械化收获的谷子新品种,通过配套轻简化生产技术应用到了生产中。
丘陵旱薄地宽行密植或宽窄行种植、全膜覆盖精量播种、膜下滴灌、糜子大垄双行条播、谷子糜子高效施肥等多种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在不同生态区示范推广。谷子糜子播种机、覆膜机、割晒机、脱粒机和联合收割机等机械使用率进一步提高,有效提高了生产轻简化水平,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如赤峰试验站在喀喇沁旗南台子机械全覆膜穴播示范基地的豫谷18单产达10362kg/公顷,较露地增产107.1%,节省间苗除草用工20~45人/公顷,节本增效15000元/公顷以上。
根据小米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未来的技术主攻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育和推广优质、抗除草剂和适合机械化收获的谷子新品种。
二是研发谷子配套机械,提升谷子机械化水平。
三是示范推广谷子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四是研发以谷子秸秆循环再利用技术,发展循环农业。
五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经营,发展农场生产模式,实现产销对接。
国内生产布局
在我国,谷子的种植集中度很高,99%的种植面积集中在淮河以北的1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种植面积最大、最具优势的产区为山西、内蒙古、河北、辽宁、陕西、河南这六个省。
我国西北、华北、东北3大地区中产量水平最高的是东北地区,华北次之,西北最低;经济效益最大的是华北地区(12130.65元/公顷),西北次之(8714.40元/公顷),东北最低(4427.55元/公顷);产投比最高的是华北区,西北次之,东北最低。
原因主要是华北地区的成本比西北和东北低,物质费用、人工费用和其他费用都低于其他两个地区,并且华北地区的谷子价格稍高于西北和东北地区。
而销地市场则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天津、北京、山东、河南、陕西、宁夏、甘肃等中国北方省份,南方市场也有一定量的谷子销售。
国际贸易
小米是我国少有的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粮食品种。印度谷子的种植面积虽然仅次于我国,但单产远远低于我们。
我国谷子主要销往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等35个国家和地区,日本是我国小米的最大出口国家。中国每年向日本出口达到5000吨以上,占日本谷子进口总量的60%左右。每吨出口价格也呈现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335美元到2011年的566美元。
但是我国谷子出口没有统一标准,符合国际竞争要求的谷子产业标准系统建设还非常滞后,在国际上,拥有技术专利的国外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予取予求,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利润和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近年来,世界谷子消费呈现稳步增长的格局,消费方式主要分为食用和饲用两种,其中食用谷子消费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饲用谷子消费主要在美洲、大洋洲、欧洲部分国家,其中欧洲和美洲对谷子等杂粮在食用方面同样存在一定的市场。
小米加工行业现状摸底
目前全国记载在册的小米加工企业有58家,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谷子主产区。其中,拥有企业最多的是山西,其次是吉林。除此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厂,大部分分布在小米集散地。
我国四大谷子集散地为河北省藁城马庄小米集散地、辽宁建平县朱碌科镇小米集散地、河北省孟村小米集散地和河北省蔚县吉家庄镇杂粮中转站。
其中,辽宁省建平县朱碌科镇是全国最知名的小米集散地,现有杂粮加工企业215多家;河北省藁城马庄小米集散地是华北最大的集散地,全村已拥有小杂粮加工企业80余家;而河北孟村小米加工集散地,目前有小米加工作坊共有50多家。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近一两年在电商平台销售的突出表现。2015年其在传统消费市场平平,但电子商务平台销售量却显著提高,且价格居高不落。受消费者网络购物消费习惯的养成、电商平台广阔的选择空间、便捷的物流运输等利好因素影响,预计未来小米在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量还将逐步扩大。
总体来讲,我国目前谷子加工现状是以初级产品占主导、深加工产品极少。调研统计,每年谷子初加工比例占到90%,只有10%被用来进行深加工。
占主导地位的初级产品小米,主要有沁州黄小米、河北武安小米、河南林州小米、河南安阳的贡米、河南鹤壁的石碾山小米、内蒙赤峰的有机杂粮、陕西米脂婆姨小米、甘肃庆阳的金什秋小米等多个品牌。
其他加工产品,还包括小米黄酒、小米食品、小米醋等。
截止到2013年上半年,我国规模化(万吨以上)小米加工企业4家,分别为河北瑞禾庄园、张家口北宗黄酒、山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和山西柏图啤酒公司。小米黄酒加工企业10家,分别为五朵山黄酒有限责任公司、洛阳村沽酒业有限公司、南阳市西峡县来顺黄酒厂等。小米煎饼加工企业28家,分别为泰安市泰山区鲁特综合加工厂、莱芜市田香食品有限公司、淄博淄川美玉食品厂等。小米醋加工企业18家,分别为山西三盛合酿造有限公司、张营醋业酿造有限公司、山西金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沁县老实酿造厂等。
加工业发展对当地谷子价格的支撑力度很大。据统计,在有谷子加工龙头企业的地区,谷子的收购价格达到了6元/公斤,而在谷子分散种植的地区收购价格仅为3元/公斤。小米的销售价格一般8元/公斤左右,而名牌小米产品则达到了20元/公斤以上。
政策支持及其他
目前,国家对杂粮作物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及大宗作物,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均未惠及杂粮作物。如2013年山西省杂粮每亩补贴80元,但还是与大宗作物的补贴力度有一定差距。河北省2011年对谷子优良品种“张杂谷”实行良种补贴,但在2012年又取消了补贴。
但其实,谷子的品种品牌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现有品牌的品质也比较高。
截止2010年3月,全国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小米产品已有83个,认证的品牌有66个。其中产品数量最多的是辽宁,其次为吉林、黑龙江和山西;品牌最多的是吉林,其次是辽宁、黑龙江和山西。通过绿色认证的小米产品比“十五”期间明显增多。
原标题:从这篇文章开始,看懂即将爆发的小米市场
http://www.rsdmc.com/hq/20160805/2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