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熬粥,小米还能做什么?记者调查得到的绝大多数回答是“不知道”,其中不乏谷子主产区的种植者,但并不包括相关科研人员和企业。
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刁现民介绍,实际上目前已开发出系列谷子糜子主食产品,如小米馒头、小米杂粮膜片、小米方便面等,并首次实现了谷子加工产品市场化,“目前正处在中试阶段,还没有大规模地推向市场”。
在我国,谷子糜子是小宗优势农产品。近年来,在国内其他农作物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谷子的价格和种植面积平稳增长。如2015年全国谷子种植总面积约为120万公顷,较2014年增长15%。
谷子起源于中国,与小麦、水稻等大宗作物相比,有其独特优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刁现民一口气说出了谷子的三大好处:“抗旱节水性突出,是旱作生态可持续农业的主栽作物;营养保健性强,在膳食多样性和食品安全中不可或缺;既是粮食作物也是饲草作物,在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规模化成为主流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扎赛营子村村民王树祥种植谷子40多年了,一直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人工播种、人工施肥、人工间苗、人工除草、人工收割等。但近年来,王树祥所在的村子出现了机械化播种、施肥等,这让他很欣喜。
谷子种植过程中,间苗和除草最耗费人力。王树祥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一个手脚再快的人,一天间苗达到1亩地就不错了,“现在种地的还都是上了岁数的,干一会就干不动了”。
与此同时,人工成本过高也让谷子糜子种植面临很大困境。目前扎赛营子村人工费用达到150元/天以上,还要负责雇用人员的午饭,“就这有时候还雇不到人呢”。王树祥也一直期待谷子种植的全程机械化。事实上,谷子生产的人工投入大至今仍是一个问题。在刁现民看来,研发和完善以轻简栽培为目标的产业技术,使谷子真正适应劳动力低投入的生产形式,满足大面积产业化生产的品种和技术需求。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团队研制出了谷子精量条播机、精量穴播机、割晒机、联合收获机等系列谷子生产机械并应用于生产,形成了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技术。目前,上述技术正在全国推广。
上述体系团队试验表明,在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上的丘陵旱薄区,集成了以宽行密植、精量播种为核心的谷子糜子增产增效技术模式,采用研制的精量播种机,宽行精播,间苗用工由原来每亩用工3~5个减少为1~1.5个,并实现了机械中耕,改善了群体结构,增产幅度达10%以上。这也是包括王树民在内的种植者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与大宗作物相比,谷子的产量潜力低且产业研发技术落后。而以种质创新和育种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研发平台构建,将会保持我国在谷子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领先地位。
刁现民向记者介绍,目前全国培育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34个,鉴定出适合机械化收获品种23个,首次突破谷子光温反应敏感的局限,育成适合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谷子主产区的优质高产谷子品种“豫谷18”,被业界誉为谷子中的“郑单958”。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团队选育的国内外第一个抗咪唑乙烟酸谷子新品种“冀谷33”,实现了一种除草剂即可解决谷子间苗和除草,有效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节约了生产成本。
“轻简化技术促进了谷子糜子生产由小户向大面积产业化的转变,生产规模化正成为主流。”刁现民表示,抗除草剂品种、机械精量播种和联合收割机收割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谷子间苗、除草难的问题。
该产业技术体系初步统计显示,新技术应用使得单户生产能力提高20倍以上,产量与效益大幅提高,促进了谷子产业化生产。
小米不只用来熬粥
“羊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贺敬之的《回延安》里道出了小米在延安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的确,谷子营养丰富、老幼皆宜。但当前米粥的单一消费方式限制了谷子的消费市场规模,“适口性差影响了小米成为主粮。”刁现民告诉记者。
这给相关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让他们看到了商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蔡家会镇蔡家会村的山花烂漫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材料源产地优势,生产出了小米主食系列产品。该公司董事长贺虎平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公司已生产出豆面、手擀豆面、荞面、莜面、小米等10多个品种,年产量4000多吨,产品远销宁夏、内蒙古、陕西、山东、北京等地。
据悉,“十二五”期间,产业技术体系研制的馒头、免煮面条、营养粉、小米方便面、小米清酒等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月子小米、小米挂面、营养乳、饮料、方便米饭等大众化食品完成中试。
此外,“十二五”期间,该产业技术体系指导的企业新增产量76000吨,新增产值112314万元,新增利税39583万元,新增纯收入30834.5万元,增加了就业机会,延伸了产业链。
但在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河北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长李顺国研究员看来,虽然谷子糜子生产面积不断扩大、农机农艺进一步集合、新技术作用逐渐增强,但仍存在谷子糜子产能过剩、部分加工企业产品趋同等问题。
以产品趋同为例,李顺国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当前小米初级加工业增长较快,但缺乏市场定位明确、市场细分明显、产品开发多元的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此外,谷子糜子加工企业在产品策划、品牌建设、服务方式、整合营销等方面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刁现民认为,相关企业应该持续地走谷子产业化集群、多元化发展的新路子,不断挖掘小米产业消费的新方向。
粮饲兼用助力粮改饲
发展节水的旱作可持续生态农业势在必行。谷子作为节水旱作农业的主体栽培作物,被寄予厚望。
刁现民告诉记者,谷子杂种优势利用取得突破,为谷子抗旱增产提供了新途径。目前,选育“张杂谷9”“张杂谷10”“张杂谷15”等新品种突破了杂交种制种产量低的瓶颈,杂交种最高亩产达810公斤,创造了国内谷子高产新纪录,并在非洲试种成功。
而杂交谷子新组合A2×DH2在完全雨养条件下获得高产,表现出极端干旱条件下的生产优势。据统计,杂交种累计示范推广种植达860万亩,增产粮食64500万公斤。
“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成为种植业调整的重要方向。而谷子既是粮食作物也是饲草作物,在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刁现民介绍,产业技术体系在国内首次完成饲草专用型谷子培育,两个饲草专用谷子品种完成登记,并示范7.3万亩,开辟了谷子多元化利用新途径。
其中,育成饲草“谷子2号”“谷子5号”,干草样品粗蛋白质含量分别达11.43%和13.14%,饲草品质均明显优于对照品种“赤谷10”,两个品种均完成了内蒙古的区域试验,并在赤峰市完成了登记。据了解,在内蒙古、河北生产示范中,新品种较当地对照鲜草产量增加30%~40%,干草产量增加40%~65%。
“产业技术研发为谷子在旱作可持续生态农业建设中发挥作用提供了保证,为‘十三五’时期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刁现民强调,需要政府、科研、企业和资本联合,在目前的谷子主产区构建谷子产业区,从产业技术研发、生产组织、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和物流等方面,形成谷子产业系统,才能充分发挥其旱作节水的生物学特性。
《中国科学报》 (2016-12-21 第7版 产经)